佛像雕塑最早是哪个朝代

144人浏览 2024-09-20 07:08:58

7个回答

  • 最佳回答
    打打打打
    打打打打

    中国木雕佛像从秦汉兴起。

    木雕佛像是随着佛教兴起和中国木雕雕刻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木雕佛像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和古代文化传承。至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此时又诞生施彩木雕新沄。标志着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木雕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和其他雕刻工艺一样,不可疲免地应用到佛教传播领域。南北朝重要的特点是佛教艺术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交流传入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木雕工艺的发展。木雕佛像的保养:

    1、木雕工艺品不宜长时间放在烈日下暴晒而开裂。

    木雕工艺品就像人一样,暴晒,容易“中暑”的。所以在摆放的时候,就应该有意识的去注意,特别是不要把他们摆放在窗口。

    2、木雕工艺品不宜放置在极潮湿或者极干燥的室内。

    在很潮湿的环境里,部分木雕工艺品就会长“毛”。太干燥的环境,木雕工艺品有的可能会部分出现开裂的现象。

    3、木雕工艺品不宜放置于明火、火墙、火炕、火炉的附近。

    4、不宜用带水的毛巾擦拭,宜用含蜡质的或含油脂的纯棉毛巾擦拭为佳。

  • 百分百快乐女孩
    百分百快乐女孩

    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后,佛像雕塑的制作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最早的佛像雕塑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推广,佛教寺庙迅速兴建,雕塑佛像成为重要的宗教艺术表现方式。

    北魏时期的佛像雕塑主要以金铜材料制作,样式呈现出印度风格,特点是丰满的身体、圆润的脸部和丰富的细节雕刻。典型的例子是洛阳白马寺的石佛像和临汝县石窟的石雕佛像。这些早期的佛像雕塑在风格上与后来的唐代佛像有一定的区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像雕塑的风格逐渐演变。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佛像雕塑进一步发展,成为佛教寺庙的重要装饰物。唐代的佛像以庄严、宏伟和自然为特点,继承了北魏时期的风格,同时也受到印度雕塑和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佛像雕塑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像雕塑的风格和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 爱的真谛
    爱的真谛

    佛像雕塑最早出现在印度。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该宗教起源于印度的王子释迦牟尼(后称为佛陀),他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达到觉悟,开始传授佛法。佛陀的教导被广泛传播,佛教在印度及其周边地区迅速传播。

    佛教崇尚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佛陀的形象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最早的佛像雕塑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当时的佛像主要是以原始的符号形式来代表佛陀,如莲花、宝塔等。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的雕塑逐渐发展并变得更加逼真。在印度古代史上,佛教兴起的两个主要朝代是“孔雀王朝”和“树葱王朝”。这两个朝代分别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和公元前1世纪,他们的统治促进了佛教的繁荣和佛像雕塑的发展。

    佛像雕塑从印度传入了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成为佛教信仰的重要象征。佛像雕塑的制作开始于东汉时期(公元1世纪),随着佛教的发展,佛像雕塑在中国达到了独特的艺术高峰。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对中国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像雕塑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它成为佛教信仰的重要象征,并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发展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 高逸
    高逸

    佛像的时代特征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与此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出现了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三论宗等几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一) 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二)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菩萨像特征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北魏后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菩萨像特征: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三)北齐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菩萨像特征1.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但不外飘。2.帔帛下垂交叉处多不再用环,而是发展成一个饰物,裙褶处细密流畅。(四)北周时期雕像特征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五)隋朝雕像特征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六)唐代雕像特征佛像 特征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菩萨像特征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弟子像特征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天王力士像特征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飞天像特征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七)宋辽金时期雕像特征宋辽金时代佛像具有浓厚得人间烟火气息。写实性较强。这时期石雕衰落,木雕则异军突起,尤其木雕观音最为出色。宋代佛像特征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辽代佛像特征佛像肉髻较为低平,螺发中央多有髻珠。1.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2.菩萨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3.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圆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上的铺布中间呈半圆形,两侧下垂呈三角形,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金代佛像特征造像躯体壮硕,宽肩阔胸,写实性强,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八)元代雕像特征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3.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4.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5.莲花台座的莲瓣肥大饱满,底沿外卷6.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具元代特征。7.元代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菩萨则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九)明代佛像特征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十)清代雕像特征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3.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4.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5.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6.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7.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教粗率。(十一)藏传佛像佛像特征藏传佛像主要以青铜像为主,佛陀头顶高肉髻,菩萨头戴花冠或三叶冠。他们都面相方圆,颧骨略显突出;躯体粗壮,肩宽腰细,高乳大臀,姿势呈三折枝式,衣着背光则显简洁

  • 恒通网络科技
    恒通网络科技

    藏传佛教的鎏金佛像,这些铜鎏金或纯铜的老佛像,都是先人用落后的工艺手工制作而成,但因为对佛的虔诚所制作的佛像在形态和细节上十分的考究。下面我就把收集到的一些佛像的图片与大家展示,看看与我们常见的一些铜造像有何区别。藏传老寸佛 铜鎏金“白度母” 白度母又叫增寿救度佛母,是观世音菩萨33种的化身之一,此造像为红铜鎏金、造型饱满生动、金水厚重 。藏传老寸佛铜鎏金“黄财神”出供红铜鎏金、人物形态自然逼真,鎏金厚重老气十足。黄财神为藏地各大教派奉持的五色财神之首(白财神、黄财神、红财神、绿财神、黑财神),他右手持摩尼宝,象征宝光普照十方,增添众生的福报;左手抱一只大猫鼬(吐宝鼠),鼬的嘴里含着珠宝,象征财宝。右脚踏一只白色海螺,象征着他能入海取宝。老佛像金刚界毗卢佛(大日如来),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老佛像【阿弥陀佛 】黄铜材质包浆厚重。象征大日如来的妙观察智,名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受用智慧身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身黄金色,结入定印,三昧耶形为莲花。这种大头细腰裸胸的造像风格在清代比较流行。藏传明代“宝冠释迦牟尼” 胎体厚重、造型端庄大气、面部刻画细腻饱满、皮壳厚重,包老到代。密教出现以前,佛像仅着通肩或袒右袈裟,一般不佩戴任何饰物,这一造像装饰特点在斯瓦特、犍陀罗地区发现的佛教艺术初创时期的造像中可以得到印证。藏传老佛像 “绿度母” 保存完好、黄铜厚胎铸造、通体镶嵌天然宝石、皮壳厚重。绿度母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且看整个佛像的姿态非常逍遥洒脱,身着紧身衣物,图片中的俊美之色尽在其中。藏传清代乾隆时期“燃灯佛“,利马铜材质、胎壁厚重敦实、衲衣及台座釆用烧古工艺而呈现栗壳色泽、大开门乾隆朝宫廷造像。燃灯佛是三世三千佛中的过去佛之首,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授记之师,是他预言九十一劫后释迦牟尼出世。

  • 郑二木
    郑二木

    木雕佛像,用传统的木雕手艺,展示着大国的匠人精神,更传达了国人们几千年最虔诚的信仰!古代的木雕佛造像由于寄托和承载了当时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理想,代表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祈望,从而也成为了人们的长期供养对象。流传到也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古人无限的向往。秦、汉中国木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现了木雕鱼。秦汉两代木雕工艺日趋成熟,风格表现为拙重、宏伟的阳刚之美。在汉明帝感梦遣西域求佛法之后,过去被认为是“皂隶之事”的雕塑活动,得到了一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名士、文人、僧侣的认可和参与,佛像雕塑改变了中国雕塑史上的格局,一举成为主流。据考证,木雕佛像最早出现在汉代,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东晋名士戴逵曾耗时3年,为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灵宝寺以整棵树雕成一尊一丈六尺的木无量寿佛像。在中国古典家具,薪火相传的漫长岁月中,每一个口传心授的老师傅,都会教导徒弟们做人做事有板有眼,所做家具必须四平八稳,严丝合缝。从汉代开始,木雕佛像文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因保存不易和历史上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传世木造像精品十分稀少,弥足珍贵。木雕佛像的价值,主要根据佛像木质,佛像的年代,更重要的是木雕工艺的水准高低。其他,还有佛像体量大小、完残程度和存世量多寡因素等。唐代隋唐时代,当权者大肆修建宫殿和寺庙,在题材上扩大了佛教艺术的内容在宗教题材中,更渗透了现实的气息,艺术上趋向真实感,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炼,表现的刚柔相济,肌肉夸张得体。与这时的建筑装饰木雕华丽浑雄,雍容典雅交相辉映,显示了盛唐时期繁荣昌盛景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尽在楼台烟雨中”,诗人杜牧的名句道出了当年佛教隆盛的景象,因此也带动了木雕艺术的发展,并出现了不同的风格类型。而栴檀佛像最广为人知,佛经中关于栴檀瑞像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经律异相》云:“优填王即敕国内诸巧师匠,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像,举高五尺。”《梁书》中记: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年),扶南国(即柬埔寨)从海路遣使送“天竺栴檀瑞像”到金陵。到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自印度求法归来,带回的七尊佛像中,就有三尊是檀木雕刻像。这在当时可谓轰动朝野,图样很快就流布天下。

  • 沧海为水
    沧海为水

    我国国内古代是没有进入 红铜 时代的,是由 石器时代 进入青铜时代的,但是在古外国文明中 红铜 应用的比较多,这跟 红铜 的性质有关,偏软,不适合制造工具。所以依此判断,在明代可能才有少数的红铜佛像进入中国,而且可能还是外国携入我国的。毕竟那个时候的佛像以青铜,金等铸造,樟木雕刻为主。当然这也这是猜测...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