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佛像雕塑

142人浏览 2024-09-20 07:09:22

7个回答

  • 最佳回答
    袁丹
    袁丹

    佛教创立之初,佛教徒们认为佛陀是大智大觉、完美无缺的圣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怎能同普通人一样随便塑造形象,有着“佛像不可显现”的传统思想。在早期佛教艺术作品中,佛教艺术家们一般用佛的脚印、莲花座、菩提树等表示佛的存在。佛像的出现与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希腊雕塑技艺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印度史上有位阿育王,他用非凡的武力消灭了印度半岛几十个国家,建立起强大的孔雀王朝,由于杀戮无数,被称为“魔鬼阿育”。后来他幡然醒悟,痛改前百,开始大力宣扬佛教。他派遣了许多传教士到世界各地传播佛法,一些僧侣带着宗教信仰来到了有“雕塑王国”之称的古希腊。古代希腊的艺术思想、精湛的雕塑技艺,以及对人体美的崇尚和深入细致的观察,深深地影响着古印度的传教艺术家和民间工匠们,他们吸取了希腊人对人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打破以往的传统思想,直接以人物的形象来表现佛陀的容貌和身体。在公元1世纪前后,由于大乘佛教思想的形式,佛像才慢慢地大量出现,这一时期出现许多大乘佛教经典,经中都极力赞颂造佛像具有巨大的功德,可以得到无穷的福报等等。受大乘佛教影响,艺术家们意识到造佛像和供奉佛像会产生和积累很多功德,都是最好的修行。大乘佛教徒们开始根据佛经里所讲到的各种各样的佛、菩萨像标准像进行佛教造像,佛教造像形式与佛教一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互为融合,佛教的雕塑、铸造以及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创造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深远。佛像形象而直观,成为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菩萨像,是解释佛经弘扬佛教教义,也是便于佛教徒宗教修行实践的需要。金铜佛在中国佛教初传期称作金人或金泥铜像。东汉末年,丹阳人笮融施造可容纳3000人的佛寺,于中“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一般认为即是金铜佛像,这是中国立寺造像首次见于史载。随着古代中国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交流,在印度显教期出现的犍陀罗、马土腊和笈多艺术,以及密教期形成的东印度帕拉、尼泊尔、斯瓦特和克什米尔等造像模式先后传入中国。查看更多的资料登陆:大庄严佛像 资料俱全,内容丰富

  • 对你傻笑
    对你傻笑

    佛教传入中国的准确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不过最早期的佛教雕塑在中国并不普遍,主要是以佛教经文的书写和壁画的形式传播。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佛像雕塑出现在4世纪的北魏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雕塑多以石雕为主,包括大型的佛像、佛龛和佛像石窟。

    5世纪至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在这个时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莫高窟等出现了大量精美的佛教石雕和佛像石窟。这些佛教石窟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随后,隋朝和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黄金时期,佛教雕塑风格更加丰富多样。佛像的制作材料也从石雕逐渐转向金铜铸造,使得佛教雕塑更加光亮和神圣。

    宋朝和元朝时期,佛教雕塑风格逐渐朝着自然主义方向发展,力求表现佛陀的肌理和情绪。明朝时期,佛教雕塑逐渐转向简约和朴实的风格。

    在中国历代,佛教雕塑一直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至今,中国各地仍然可以见到许多古代佛教雕塑的遗迹,这些佛像雕塑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佛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 呖咕呖咕
    呖咕呖咕

    中国的佛像雕塑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像雕塑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最早的佛像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在寺庙中雕刻佛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断扩大,佛像雕塑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提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一步发展壮大,佛像雕塑成为当时寺庙建筑中重要的元素。这个时期的佛像雕塑风格多样,有印度式、罗马式和中原地区自创的中国式等。

    随后,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像雕塑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唐代的佛像雕塑以凸显佛教的庄严肃穆为特点,尤其是宝相庄严的菩萨形象,如观音、文殊、普贤等。

    宋代以后,佛教没有得到皇帝的鼎力支持,但佛教在民间依然有广泛的影响力。此时期的佛像雕塑更多地展现出民间艺术的特色,如北方的友好佛、莲花座、多宝佛等,南方的水月观音、弥勒佛等。

    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进一步发展,佛像雕塑也有了新的变化。造像技法更加精湛,流行的佛像包括弥勒佛、盘腿佛、四大天王等。

    现代的佛像雕塑则更加注重艺术表现和创新,各种不同风格的佛像在中国各地的寺庙中可以见到。

    中国的佛像雕塑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融合了中外的艺术风格与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造像文化。

  • 皮包骨的胖子
    皮包骨的胖子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我国最早见于秦国统一六国,即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在我国开始传播开来。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随着人口的迁移而传入中国。谈到佛教,印入脑海的第一印象是那首菩提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给人一种空灵、博爱的情怀和感觉。佛教到今天为止,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创始人是该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

    他生于公元前565年,三十几岁进入开化状态,创立了佛教。这是关于佛教的最早的起源。

    而佛教传入我国,我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史料记载,秦始皇同意全国后,禁止修建寺院。可以看的出,当时佛教已经传入到我国了。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当时的秦国位于西南部,与印度、尼泊尔等国相距不远,而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是随着当时边疆人口的迁移而传入中国。

    佛教在我国正式站稳脚跟,是在汉朝时期。特别是到了汉明帝年间,我国建造了很多浮屠寺(浮屠是佛教的前身),在西北地带最为常见,而后一点点传入中原。千百年来,佛教在我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例如唐太宗就曾让玄奘法师去西域学习佛法,这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氵刅木夕
    氵刅木夕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

    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扩展资料

    佛教在中国的作用:

    佛教文化的传播重视融入本土文明。佛陀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因此教导弟子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

    佛教文化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佛教寺院在历史上充当着学术机构、教育场所、慈善机构、图书馆藏和文化中心等多重角色,佛教经典得到系统精致的翻译和妥善精心的保存,其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传播,僧侣们成为知识与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佛教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佛教在逻辑、语言、技术、医学等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哲学、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天文等方面成果斐然,为后世留下了无比丰厚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

    佛教文化还能增进地区间的和平与友谊。当其他宗教每每陷于宗教战争或教派冲突的泥潭时,佛教徒们却常常能够发扬慈悲宽容的精神,致力于消除相互的敌意。

    参考资料:中国佛教史--百度百科

  • 招募空间站站长
    招募空间站站长

    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三、北魏后期雕像特征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四、北齐时期雕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五、北周时期雕像特征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六、隋朝雕像特征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七、唐代雕像特征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八、宋代雕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九、元代雕像特征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

    十、清代雕像特征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 值得一提
    值得一提

    东晋时期戴逵戴颙父子创作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将佛教造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外来的造像艺术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创作了影响整个南北朝时期审美的瘦骨清像造像风格。戴逵善于细致地观察,精心的构思,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使自己不断丰富着创造力。不断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在佛教艺术形象的塑造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是当时艺术界的一个大胆的创造者。戴颙和他父亲一样,在雕造技术上也有所发展。佛教雕刻“藻绘”就是从戴颙开始的,这显然也是佛教雕塑和传统艺术的进一步结合的表现。戴颙在巨大佛像的制作上,有丰富的经验,关于形象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佛像的造型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成就。在历史上所以这样重视戴氏父子成就,显然是和他们在佛教艺术上的创造,特别是在佛教艺术中国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不开的。张彦远认为以前的佛像“以形制古朴,未足赡敬,后晋明帝、卫协,皆善画像,未尽其妙。洎戴氏父子皆善丹青。又崇释氏,范金赋采,动有楷模。”至此以后,由于不同艺术家的创造,有着更多的样式、风格的出现。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