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大师雕塑是谁

166人浏览 2024-09-20 06:46:47

7个回答

  • 最佳回答
    荷籺禾嚇
    荷籺禾嚇

    1、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

    简介

    法国著名雕塑家。他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生平

    罗丹进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在这里他遇到了终生敬仰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让他做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 ,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一个沉重打击。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罗丹心爱的姐姐玛丽因失恋而入修道院了,两年之后,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在这双重打击下彻底崩溃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当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罗丹强健的肉体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欲望,其中创造欲望在一颗艺术家的心中燃起了难以遏制的火焰,使对上帝和艺术同样虔诚的罗丹陷入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从罗丹受压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创造条件让罗丹有机会去画画和雕刻。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这样鼓励罗丹。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在修道院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这件雕像显示出23岁罗丹已经具备当一个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劲儿。

    罗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经过三百多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现,并贯穿其一生,成为它们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

    罗丹不仅是一位雕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或者助手,哪怕是仅仅有过交往,都在艺术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但罗丹作为先生从不在艺术观点上束缚学生们,因此他的学生都能成熟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脱颍而出。他们学习的是罗丹的创造精神,所以其中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老师齐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派中容易见到的那些弊病,如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我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由此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成为历史星河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罗丹艺术术论

    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罗丹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这是古代艺术的密。 --罗丹 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 --罗丹 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 --罗丹 最主要的是感受,爱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艺术家,先要从人做起。 --罗丹

    恶是枯干。 ——罗丹《罗丹艺术论》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深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当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翻译此书作“美学讲义”发给学生,意在未曾涉及纯粹美学之前,先对于美术名作的形式与精神有一确切认识与探讨。重编彩图本紧扣大师谈话,将二百余幅美术名作与谈话内容融为一体,更利于名作的欣赏和名著的理解。这里只对该书作简要介绍,阿文建议你去买一本,因为可以放在床头慢慢的看,还可以闻到书香。里面有很多精美图片,书页的纸质也很好。为了不损坏原书,阿文舍不得扫描,因为扫描图片的时候要把书压平,很容易把书弄坏……《罗丹艺术论》法国·葛塞尔【著】 傅雷【译】 年谱

    1900年奥古斯特·罗丹在巴黎举办作品展,确立他作为一个雕塑家的声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恢复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表现,被认为是雕刻史上最伟大的肖像雕塑家。

    1864年,罗丹随著名动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学雕塑,由于刻苦努力,进步很快。后又到有“小美术学院”之称的卢浮宫学画,画室主人是第二帝国时代很有名气的装饰雕刻大师阿尔贝欧内斯特-加里埃-贝勒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罗丹己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雕刻家的条件。35岁之前,罗丹的个人风格还没有确定,1875年,罗丹访问意大利,对伟大的米开朗基罗赞赏备至,对其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878年,罗丹展出《青铜时代》引起了不少议论,许多人不承认这是艺术作品,因为它太逼真了,说它是根据真人塑造的。此事对罗丹震动不小,使他开始思考作品的表现问题,他感到极端近似意味着毫无新意,且不利于表现深层的思想感情。罗丹以后的作品形象生动且富于内在的精神气息。他的代表作《地狱之门》共186个形体,历时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独立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作。

    罗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伤鼻的男子》(1864)、《青铜时代》(1876)、《圣约翰的说教》(1878 )、《地狱之门》(1880-1917)、《亚当》(1880)、《夏娃》(1881)、《加莱义民》(1884-1 886)、《吻》(1886)、《巴尔扎克》(1897)、《雨果》(1897)。

    1917年11月17日,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法国雕刻家罗丹逝世。

  • 蛋糕
    蛋糕

    肖像大师雕塑是指在雕塑领域中以雕刻人物肖像为特长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擅长通过雕塑创作,以三维立体的方式表现人物形象,并力求捕捉到人物的神情、特征和个性。

    在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肖像大师雕塑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他在文艺复兴艺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米开朗基罗以其独特的天赋和卓越的技艺,塑造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肖像雕塑,例如《大卫》和《摩西》等。

    除了米开朗基罗外,还有其他重要的肖像大师雕塑家。例如荷兰雕塑家伦勃朗特(Rembrandt)以其细腻的雕刻技巧和对光影的巧妙运用而闻名;法国雕塑家罗丹(Rodin)则以其浪漫主义风格和深情的表现力而被赞誉为肖像大师。

    现代肖像大师雕塑家也有很多。例如英国雕塑家摩尔(Henry Moore)以其抽象的形式和流畅的线条塑造了许多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肖像雕塑作品;美国雕塑家纳曼(Arnoldo Pomodoro)则以其现代主义风格和独特的材料运用深受赞赏。

    肖像大师雕塑是指那些在雕塑领域中以雕刻人物肖像为特长的艺术家。他们通过雕塑创作,以立体的形式展现人物形象,并追求在作品中捕捉到人物的神情和个性。米开朗基罗、伦勃朗特、罗丹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肖像大师雕塑家。现代艺术家如摩尔、纳曼等也为肖像大师雕塑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 拖延症
    拖延症

    肖像大师雕塑是指具有出色技艺和造型能力的艺术家,专门以雕塑人像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人。肖像大师雕塑通常以真实、细致的方式表现人物的容貌、神态和气质,以及通过雕塑来捕捉人物的内在特质和个性。他们通过运用各种材料和技巧,创造出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让人们可以从雕塑中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尽管许多雕塑家都擅长创作肖像雕塑,但有几位艺术家因其杰出的作品而被公认为肖像大师雕塑。其中一位著名的肖像大师雕塑家是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他以其塑造大卫雕塑和壁画《创造亚当》等作品而闻名于世。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以其强烈的表现力和解剖学知识的准确运用而受到高度赞赏。

    另一位重要的肖像大师雕塑家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他以其创造出的《思想者》和《吻》等雕塑作品而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罗丹的雕塑作品以其对人物情感表达和动态姿势的把握而闻名,他通过精确的解剖学知识和对人体结构的深入研究,创造出了能够感染观者的作品。

    荷兰画家、雕塑家雷姆布兰特(Rembrandt)和法国雕塑家亨利·穆雷(Henri Matisse)等艺术家也被公认为肖像大师雕塑。他们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观点,使其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艺术性。肖像大师雕塑通过其艺术创作,为观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欣赏和理解人物的形象和内涵。

  • 1赫视eD
    1赫视eD

    我认为是吴为山1996年12月6日下午五时许,荷兰王国北部拉那首府大楼正厅正在举行庄重而热烈的女王贝娅特丽克丝铜像交接仪式。来自荷兰各界的官员、驻荷中国大使馆官员、世界十多个国家的艺术代表,以及在荷工作的华人代表济济一堂。女王首席代表侯本先生在热情洋溢的致辞中说:令人惊讶的、艺术高超的女王塑像是大师级水平的艺术精品,它证明了中国高水平艺术的存在。他还告诉大家,女王的塑像将安放在荷兰国家博物馆里,让全国人民每天都能看到女王铜像,并记住中国艺术家的业绩。这位受到尊敬的中国艺术家就是现任南京大学青年教授、雕塑研究所所长吴为山。吴为山(高曦),1962年出生于东台市范公堤西时堰镇的一个书香世家:曾祖父高也东为清末秀才;二祖父高二适为学者、诗人、书法家;父亲吴耀先专事教育工作,酷爱书画,擅长诗词。传统文化熏陶以及水乡灵秀的滋养,孕育了这位艺术赤子的性与情。七十年代末,他在无锡工艺美校学习彩塑期间,深得现在泥塑巨匠高标老人、雕塑家王木东及手捏名师俞香莲的指点,扎实了拍、打、揉、捏等基本功。后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专攻油画,再进北京大学研究生班研修艺术心理学。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他能够更深层地探索人、研究人和认识人,在对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中掌握和创造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艺术语言。从1987年创作被誉为"军史题材的重大探索"的油画《皖南事变》始,他不断有力作参加国际国内的美术大展并获奖。代表作《收获时节》、《方位》等分别参加了"亚洲国际艺术展"、南斯拉夫"中国现代艺术展"。美国东西文化交流中心收藏有他的《冬阳》等作品。他的风景系列油画作品被誉为"透发着传统文化的精魂"。1992年他为林散之书画陈列馆创作的雕塑《林散之》,在开馆揭幕试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散之大师超凡脱俗的"高僧"形象,与其书画之高古清逸而内蕴骨劲的精神境界,被吴为山表现得淋漓尽致!林散之长子林筱之见后脱口赞?quot;真是神工"。从此,吴为山萌发出为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塑像的念头。台湾著名艺术杂志《艺术潮流》对吴为山的名人系列雕塑予以高度的评价:"中国几十年肖像雕塑出现吴为山这样没有概念,从主体精神出发的作品是难得的。"吴为山,这位东台籍青年雕塑家,以自己的天赋才华和对诸多艺术大师、文化名流具有穿透力的理解,为我国近现代文化"银河"塑造出一个个光芒璀璨的星座:谢冰心、齐白石、徐悲鸿、费孝通、萧乾、吴作人、高二适、林散之、赵朴初、陶行知、萧娴、陈白尘、顾景舟、张仃、胡山源、真禅法师、弘一法师、杨延宝、陈永康、丁延楣、田家炳、傅连璋……,引起了艺术界和整个社会对这位雕塑家的广泛关注。1995年他荣获第三届"徐悲鸿奖学金、科研创作奖"。1996年应荷兰政府之邀参加"中荷红.白.兰艺术项目",1996年和1997年分别在欧洲陶艺中心和中国陶瓷博物馆举办了由中荷四位艺术家参加的"中荷红.白.兰艺术项目展览",1998年又在美国旧金山成功举办《吴为山雕塑展》。他曾先后应邀赴德、法、比利时和美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学术访问。他在进行油画和雕塑创作的还进行美术理论的研究,有数十篇论文在海内外发表,《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和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以及美国、欧港澳等多家海内外媒体对他的雕塑作品和艺术进行报道,给予高度的评价。 吴为山先后出版的雕塑集及专著有:《吴为山雕塑》(人民美术出版社)、《吴为山雕塑绘画》(香港王朝图书出版公司)、《视觉艺术心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与艺术》(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中荷红白蓝艺术》(荷兰国家艺术基金会)、《为山画黄山》(南京大学)。吴为山,东台之子,文化之子,时代之子。如今他正在历史长河的涌动中为文化塑像,为时代塑像,努力塑出更多至真至美的艺术之魂。

  • 一鼓作气,再而
    一鼓作气,再而

    1499年,法军入侵米兰,达·芬奇为躲避战乱,移居威尼斯。滞留数月后,又于翌年到达曼图亚,为当地的伯爵夫人、一位酷嗜文艺并广泛收罗艺术珍品的鉴赏家画了几幅肖像,其中有一张素描颇象他后来那一幅《蒙娜·丽莎》的侧面像。1500年4月,达·芬奇再次回到故乡佛罗伦萨。得知兰则塔大教堂的主祭坛需要一幅祭坛画,他表示愿意完成此任务。僧侣们兴奋地把达·芬奇的全家请进了教堂,予以十分殷勤的款待。但达·芬奇久久没有动笔。最后,他完成了一幅素描,就是《圣母与圣安娜》。这幅素描是以寻求人物的明暗调子为准绳来描绘的。画家把圣安娜、马利亚、基督和施洗约翰四人,作为一个融洽欢聚的家庭成员加以集中表现,群像中以圣安娜与圣母的对话形式为主题,表达了一种人间家庭的天伦之情(此画作于1499~1501年间,是在茶色纸上用木炭、淡彩画成的素描,有139×101厘米,现藏伦敦国立画廊)。由于人物感情细腻,相互交叠的身躯也给人以亲密无间的美好气氛。达·芬奇擅长于以炭笔和色粉两种工具交换使用来绘画。他的素描往往形象饱满,光线柔和,立体感极强。画面上好象被蒙上一层薄雾,圣母女两人就在这种雾一般的环境中相对地微笑着。加上画家选用的是青灰色画纸,因而炭笔所形成的朦胧感,又有一种月光下的大气感。1506年(一说1512年左右),达·芬奇回到米兰以后的两年,他又画了同名的一幅油画。这幅画在板上的油画与当年那幅素描虽属于同一构思(油画现藏于巴黎卢浮美术宫,尺寸为168×130厘米),但比较起来显然不如素描来得亲切和诗意盎然些。这主要是人物的安排过分受限于构图,形式感考虑得多了些。在这里,画家让圣母马利亚坐在她母亲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娜虽然也很年轻,但仍感到圣母的身躯太大些,她难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圣安娜脸上展现的笑容,是对着眼前那个顽皮的小外孙--耶稣(耶稣正从母亲的手中挣脱下来。想要骑在羔羊身上)而发出的,马利亚倒象坐在安乐椅上那样,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稣。这种情绪传递是不很协调的,人物尽管处理得紧凑,却并不显得自然生动。 圣家族这一类圣经题材,在宗教壁画中是最常用的,因人而异,画家们各有自己的表现特色。达·芬奇在这一幅油画上的重点是放在圣安娜这一形象上,尤其是精心刻绘她的脸部表情。尽管这里再一次暴露出他的女性的微笑公式,但作为达·芬奇的现实主义的美学最高理想,他几乎象对待自然界一切未知之谜一样地去追求它。他曾说过:自然是那么博人欢心,那么多形形色色,取之不尽,即便是同一品种的树,也决不会遇到这一棵与那一棵完全相似,……人也不会碰到这一个与另一个丝毫不差的模样

  • 小玉米
    小玉米

    奥古斯特·罗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

    简介

    法国著名雕塑家。他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他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生平

    罗丹进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在这里他遇到了终生敬仰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耶(Barye 1796~1875)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著名的雕塑家曼德隆(Hippolyte Maindron 1801~1884),让他做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 ,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一个沉重打击。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罗丹心爱的姐姐玛丽因失恋而入修道院了,两年之后, 她柔弱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不了失意而又清寒枯索的生活,因病去世。罗丹的精神在这双重打击下彻底崩溃了,他毅然走上姐姐的路,当了一名修道士。但是罗丹强健的肉体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欲望,其中创造欲望在一颗艺术家的心中燃起了难以遏制的火焰,使对上帝和艺术同样虔诚的罗丹陷入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从罗丹受压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他创造条件让罗丹有机会去画画和雕刻。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这样鼓励罗丹。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在修道院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这件雕像显示出23岁罗丹已经具备当一个雕塑家的洞察力、技巧和手劲儿。

    罗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经过三百多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现,并贯穿其一生,成为它们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

    罗丹不仅是一位雕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或者助手,哪怕是仅仅有过交往,都在艺术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但罗丹作为先生从不在艺术观点上束缚学生们,因此他的学生都能成熟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脱颍而出。他们学习的是罗丹的创造精神,所以其中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老师齐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派中容易见到的那些弊病,如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我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由此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成为历史星河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年谱

    1900年奥古斯特·罗丹在巴黎举办作品展,确立他作为一个雕塑家的声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恢复西方雕塑对人类的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表现,被认为是雕刻史上最伟大的肖像雕塑家。

    1864年,罗丹随著名动物雕塑家路易·巴耶学雕塑,由于刻苦努力,进步很快。后又到有“小美术学院”之称的卢浮宫学画,画室主人是第二帝国时代很有名气的装饰雕刻大师阿尔贝欧内斯特-加里埃-贝勒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罗丹己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雕刻家的条件。35岁之前,罗丹的个人风格还没有确定,1875年,罗丹访问意大利,对伟大的米开朗基罗赞赏备至,对其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1878年,罗丹展出《青铜时代》引起了不少议论,许多人不承认这是艺术作品,因为它太逼真了,说它是根据真人塑造的。此事对罗丹震动不小,使他开始思考作品的表现问题,他感到极端近似意味着毫无新意,且不利于表现深层的思想感情。罗丹以后的作品形象生动且富于内在的精神气息。他的代表作《地狱之门》共186个形体,历时37年,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其中的“思想者”、“吻”等被放大,独立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作。

    罗丹的其他主要作品有:《伤鼻的男子》(1864)、《青铜时代》(1876)、《圣约翰的说教》(1878 )、《地狱之门》(1880-1917)、《亚当》(1880)、《夏娃》(1881)、《加莱义民》(1884-1 886)、《吻》(1886)、《巴尔扎克》(1897)、《雨果》(1897)。

    1917年11月17日,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法国雕刻家罗丹逝世。

  • 糖豆豆
    糖豆豆

    西方绘画大师如下:

    1、贝诺佐·哥佐利。他的壁画通常充满着宁谧的诗意,情感比较深沉,他的许多学生大致也因袭了这种抒情画风。

    2、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是15世纪意大利绘画巨匠之一。弗朗切斯卡的大部分人生时间都是在他出生的故乡圣塞波可度过的。

    3、乔凡尼·贝利尼。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 威尼斯画派的创立 威尼斯画派的主要奠基人是贝利尼家族父子三人,即父亲雅科布。

    4、安德烈亚·曼坦那。意大利帕多瓦派文艺复兴画家,北部意大利重要的人文主义者。

    5、卡洛·克里韦利。文艺复兴时代画家,意大利人。作品多为带有宗教有关因素的绘画。

    画这幅画的人是毕加索。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方绘画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