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雕塑在哪个朝代达到顶峰

347人浏览 2024-09-20 18:01:09

6个回答

  • 最佳回答
    丹凤呀
    丹凤呀
    佛像雕塑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造型风格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北魏、唐代和宋代。以下是对这几个朝代的详细回答:1. 北魏时期(386年-534年):北魏时期是佛像雕塑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官方推崇,佛像雕塑得到了大规模的兴建和传播。此时佛像的造型主要受到印度梵文佛教造像的影响,形象庄严肃穆,脸部轮廓清晰,身材丰满,穿着华丽。代表性作品有洛阳百万佛塔和云冈石窟。2. 唐代(618年-907年):唐代是佛教艺术的黄金时期,佛像雕塑达到了顶峰。在唐代,佛教得到皇帝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佛教艺术得以大规模发展。佛像的造型更加庄严肃穆,线条流畅,造型优美。佛像的表情更具人性化,肌肉和身体的曲线更加流畅自然。代表性作品有大雁塔,以及敦煌莫高窟和龙门石窟中的佛像雕塑。3. 宋代(960年-1279年):宋代佛像雕塑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同时也有一些创新和变化。在宋代,佛教得到了朝廷的保护和支持,佛教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佛像的造型更加柔和,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佛像的表情更加温和,肌肉和身体的曲线更为细腻。代表性作品有灵隐寺和南宋的佛塔。北魏、唐代和宋代是佛像雕塑发展的重要阶段,分别在不同的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些佛像雕塑在造型风格、表情和技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
  • 日记侠
    日记侠
    东晋时期戴逵戴颙父子创作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将佛教造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外来的造像艺术融入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去,创作了影响整个南北朝时期审美的瘦骨清像造像风格。戴逵善于细致地观察,精心的构思,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使自己不断丰富着创造力。不断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的源泉。在佛教艺术形象的塑造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是当时艺术界的一个大胆的创造者。戴颙和他父亲一样,在雕造技术上也有所发展。佛教雕刻“藻绘”就是从戴颙开始的,这显然也是佛教雕塑和传统艺术的进一步结合的表现。戴颙在巨大佛像的制作上,有丰富的经验,关于形象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佛像的造型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成就。在历史上所以这样重视戴氏父子成就,显然是和他们在佛教艺术上的创造,特别是在佛教艺术中国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不开的。张彦远认为以前的佛像“以形制古朴,未足赡敬,后晋明帝、卫协,皆善画像,未尽其妙。洎戴氏父子皆善丹青。又崇释氏,范金赋采,动有楷模。”至此以后,由于不同艺术家的创造,有着更多的样式、风格的出现。
  • 乱可爱一把
    乱可爱一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艺术在造型上看,受到犍陀罗雕塑艺术的影响。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佛教在前6世纪末兴起后,数百年间无佛像之刻画,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处,皆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1世纪后,随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渐成风气,遂有佛像的创作。最初佛像乃从印度民间的鬼神雕像转化而来,而在犍陀罗地区,佛像的制作又较多地吸收了希腊式雕像和浮雕的风格。现存最早的犍陀罗艺术的佛像约作于1世纪中叶,是一块表现释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赠花园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当地流行的希腊风格表现,仅佛头部雕有光轮以显示其神圣。其後表现佛从诞生、布道说法到涅盘的浮雕渐多,并有圆雕佛像出现。现存最早的犍陀罗圆雕佛像出土於马尔坦,佛的脸型、衣衫皆有浓厚的希腊特色,但神态肃穆,颇具佛教精神。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中叶是犍陀罗佛像制作的成熟期,这时已成功地融汇印度、希腊、波斯、罗马、中亚草原地区风格於一炉,形成独具一格的犍陀罗风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呾叉始罗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贵霜王国首都富楼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与此犍陀罗的佛塔建筑也有较大发展,对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圆塔(见桑奇大塔)作较大改动,基座层级加多加高,圆塔本身变为基座的一层,上部伞盖亦加高增大,从而成为高耸入云的佛塔。扩展资料:佛像艺术的发展:公元二至三世纪之间,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境内第一座石窟寺。从这个时候起,佛像开始逐渐在佛教的伽蓝中普遍地供奉起来。并由大月氏经过疏勒、高昌、于阗、龟兹等地逐渐地传到河西四郡(敦煌、张掖、武威、酒泉)和中国内地。当时,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细眼、薄唇。这种俨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征,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亚脸型显然是不同的,这说明了我国的佛教是个外来的宗教。当佛教东进阳关以后,逐渐地被汉族地区的文化所融合。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佛的面庞也逐渐汉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渐低了下来,耳轮越来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汉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现在善男信女们的面前。这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北周时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所绘的《佛传图》,是以《修行本起经》为主而画成的。这幅长达二十五米的连环画,内容包括从摩耶夫人夜梦菩萨乘白象在音乐声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舍家苦修止。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幅画上的人物服装打扮都是汉、普风格,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被画成了中国皇帝的模样。他的母亲摩耶夫人穿上了汉、晋时后妃的服装,释迦牟尼回宫时所乘的蛟龙车,就是按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中的云车临摹的。这说明,释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们和民间雕塑家、画家们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想像进行描绘和塑造的。由于制作的年代、地区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养各异,同样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萨,却有许多不同的形象,这就是佛、菩萨有所谓千万化身的来历。在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供奉者和制作匠人把他们的精神寄托,对来生的向往,以及他们认为的神圣形象,都凝聚在佛像上。这在云冈石窟中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在第二十窟中,有一座巨大的坐佛,两眼目光锐利,俯视尘世,嘴角凝结着一丝令人莫测高深的微笑。这座佛像高达十三.四六米,作入定坐式,是国内罕见的大佛。此佛已完全脱去了犍陀罗时期穿的希腊式服装,他褒衣博带,俨然是两汉以后士大夫的礼服。这当然不是因为佛要追求时髦打扮,而是制作人的宗教意识和审美观点在艺术上的反映。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政治上推行汉化政策,在雕刻的佛、菩萨身上也得到了反映。这一时期制作的佛像,都是短衫长裙,同汉人的服饰一样了。其原因在于,北魏统治者拓跋氏所属的鲜卑族,是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游牧于西喇木伦河和洮儿河之间,依附于匈奴。北匈奴向西方迁徙后,鲜卑族占有了匈奴原来的地区,势力才强盛起来。公元三九八年,鲜卑族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次年称帝,即北魏道武皇帝。由于鲜卑族文化落后,人数较少,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并下诏禁止穿胡服说胡语,把鲜卑姓改成汉姓。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汉化措施,从这一时代塑造的佛菩萨身上所穿的短衫长裙服装上也得到了反映。为了利用佛教来保知北魏这块庄严国土的国运长久,北魏的许多代皇帝都全力弘兴佛教,广造寺塔,赐予僧侣以各种特权。北魏的国运并没有因为广造佛像而世代相传下去。公元五五七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接着就被北齐和北周消灭了。到了唐代,洛阳龙门营造佛像的活动达到了高潮。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便是代表作。佛像高达一七.一四米,头高四米,耳长一.九米。头部圆满而秀丽,既有男性的庄严,又略带女性的慈和。这已不像普渡众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武则天为了替自己歌功颂德,广造寺庙佛像。主持营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则天。当佛教传到中国汉民族地区后,汉文化的传统观念也通过佛像制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饰上,因此在汉地的寺庙中出现了众多的丰颊广颐、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萨塑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犍陀罗艺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像
  • 推广
    推广
    阿富汗巴米扬佛像群位于首都喀布尔西北的巴米扬镇东北郊不远的山崖处。这里遍布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凿的佛像。其中两尊巨佛,一尊造于公元五世纪,高55米,着红色袈裟,名叫塞尔萨尔;一尊凿于公元一世纪,高38米,身披蓝色袈裟,名叫沙玛玛。公元四世纪和七世纪,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后到过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作了生动的描述。但在多年的战乱中,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到90年代后期已是千疮百孔,佛像的头部也不复存在。去年3月,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更是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巴米扬佛像群如今一片凄凉。记者在山崖下看到的只是佛像形状的石窟和佛像的残骸,石窟外到处是碎石和黄土块。塞尔萨尔只剩下一个佛像的形状,佛像巨大的胳膊留下的凹痕清晰可见。佛像不见了,但仰头而望,仍不难想象当年的壮观景象。石窟下,几张巨大的灰色塑料布覆盖着塞尔萨尔的残骸,上面写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字样。不远处,沙玛玛的景遇更惨,连一块大一点的残骸也没有了。顺着沙玛玛一侧的台阶拾级而上,进入底部为八角、顶部为圆形的佛龛殿堂,只见殿堂内一个个空凹的佛龛。佛龛殿堂内据记载刻着的数以万计的佛像和画有艺术精湛的彩色壁画现在已无踪迹。所有殿堂内只有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隐约可见零星兰色和红色。在巴米扬佛像群的石窟前,巴米扬省政府官员穆斯塔法·阿塔迈迪对记者说,“巴米扬佛像群闻名于世。它使巴米扬人、阿富汗人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我们阿富汗人都喜欢这些佛像,但现在这些佛像都没有了,所有阿富汗人为此感到悲哀。”据介绍,为了避免再遭破坏,当地政府禁止从这里取走泥块,也严禁在这里埋地雷。虽然目前还没有修复的计划,但日本和印度等国政府已表示愿意出资帮助修复佛像。巴米扬佛像的历史反映了阿富汗人民的历史,佛像的磨难也体现了阿富汗人民的磨难。山壁上的座座石窟曾是古代佛教信徒生活和修身的地方,而今却成为600多个在内战中失去家园的难民家庭的避居地。36岁的侯赛因一家6口只能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洞穴里。洞内除了一张铺在地上的旧毯子和几个塑料水壶外,几乎没有别的家什。阿塔迈迪说,佛教圣地巴米扬的大佛过去曾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和旅游者,为巴米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战争炮火摧毁了巴米扬的佛像,也摧毁了巴米扬的旅游业,摧毁了巴米扬的经济。没有游客敢来这里旅游,也没有信徒来朝拜。但阿塔迈迪对重振巴米扬的旅游业充满信心,相信佛教信徒会“象孝顺的儿子常到父亲的坟墓祭奠一样到这里来朝拜的。”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顾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执意炸毁了建于公元五世纪的两座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大佛惨遭毁坏后,国际社会一直在设法努力,试图将被炸成废墟的巴米扬大佛重新修
  • 招募空间站站长
    招募空间站站长
    世界第一佛像是唐玄宗年代在三代匠人的努力下征克了无数个技术难关历时九十年的时间才修建完工。世界第一大佛像,四川省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弥勒大佛石像。佛像高71米,宽24米,相当于现在三十五层住宅楼的高度,脚面上可以围坐二百多人。唐玄宗年代在三代匠人的努力下征克了无数个技术难关历时九十年的时间才修建完工。这一壮举惊艳世界,与兵马俑齐名。198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上的第一尊佛像是来自中国的大月氏人制造的
  • 小仔酱
    小仔酱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贞观到开元天宝年间,是莫高窟开凿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洞窟的形制,还是窟内的壁画、彩塑艺术,都达到了其他时代难以匹敌的新高度。据统计,武周圣历元年(698),莫高窟已有洞窟1000余窟。武周(690—705),是武则天建立的王朝,载初元年(690),武则天废黜了自己的小儿子睿宗李旦,登基称帝做了女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之所以能够顺利称帝,和佛教渊源甚深。垂拱四年(688),武承嗣等人伪造刻有《广武铭》的瑞石,暗示武则天是“化佛空中来”。也就是说,武则天当皇帝,乃是佛祖的意思。后来,薛怀义与僧法明等人伪造《大云经》和《大云经疏》,书中说佛没七百年后女王下世,威伏天下。武则天就是阎浮提主,入主天下。载初元年(690),武则天称帝,自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推行《大云经》和《大云经疏》,在各州县建大云寺。为了感谢佛教的襄助,登基第二年,武则天便下令,从今以后,僧人地位位于道士之前。武则天不但笃信佛法,还翻译经书、建造佛寺、修建佛像、大力弘法。在位期间,她亲自主持修凿了龙门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造像——卢舍那大佛,并举行开光仪式;她亲自参与组织了《华严经》的翻译,并为之作序;她还虔诚跪拜高僧神秀,聆听法藏讲经,对僧人厚礼相待。由于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推崇,佛像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了顶峰。莫高窟也不例外,开始走向了它的巅峰时期。圣历元年(698),莫高窟已有1000余石窟。唐代敦煌的佛教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寺院林立,百姓事佛,成为名符其实的“山国神乡”。唐朝是莫高窟历史上开窟最多的王朝,石窟风格和艺术价值也最显著。一般而言,学界将其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四个阶段的划分和定论,主要是依据敦煌石窟的风格和价值。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