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像雕塑发展史(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

编辑:南翔 浏览: 380

导读:为帮助您更深入了解中国佛像雕塑发展史(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小编撰写了中国佛像雕塑发展史(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中国佛像雕塑发展史(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佛像的发展史,法国雕塑发展史,外国雕塑发展史,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等6个相关主题的内容,以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深入阐释中国佛像雕塑发展史(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希望能对您提供帮助。

hello大家好,我是本站的小编子芊,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佛像雕塑发展史(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的相关知识,希望能解决您的疑问,我们的知识点较多,篇幅较长,还希望您耐心阅读,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您也可以向我们反馈,我们及时修正,如果能帮助到您,也请你收藏本站,谢谢您的支持!

中国佛像雕塑发展史(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

佛像雕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佛教艺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像雕塑开始在中国兴起。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佛像雕塑在形式、风格和技术方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佛像雕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印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佛教传入中国的佛像雕塑也开始在中国兴起。最早的佛像雕塑多采用印度风格,形象庄严、肢体丰满,展现了佛陀的高贵和智慧。这些佛像多为石刻或泥塑,呈现出雄壮大气的特点。

随着佛教的深入发展,佛像雕塑开始逐渐发展出中国的特色。在南北朝时期,佛像雕塑逐渐从泥塑转变为石雕,技法也更加熟练。佛像形象开始更加细腻,肢体轮廓更加优美,塑造了佛陀慈悲和智慧的形象。还出现了国内外的艺术交流,使得佛像雕塑的风格更加多样化。

随着中国佛教的繁荣,唐代成为佛像雕塑的黄金时期。在唐代,佛像雕塑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佛像雕塑形象更加宏伟庄严,肢体比例更加协调。佛像的脸部表情和手势也更加细致准确,表现了佛陀智慧和慈悲的境界。唐代的佛像雕塑技术和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宋代的到来,佛像雕塑开始追求更加细腻和精致的表达。宋代佛像雕塑注重刻画佛陀的内心情感和人物性格,塑造更加真实和自然的形象。宋代佛像雕塑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使得佛像更加精巧细腻,展现了雕塑技艺的巅峰。

元代是中国佛像雕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元代佛像雕塑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佛像形象更加细长瘦削,面容严肃,体现了佛陀的超脱和苦行的精神。元代佛像雕塑充满了宗教气息和哲学思考,被誉为中国佛像雕塑的巅峰。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佛像雕塑逐渐走向衰落。佛教受到了压制,佛像雕塑的制作也受到了限制。中国佛像雕塑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艺术遗产。

中国佛像雕塑发展史见证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从起源于印度的佛像雕塑,到形成中国特色的独特风格,再到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雕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她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佛像雕塑发展史(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

我国唐代人物雕塑形象端庄丰满,气质浑厚,唐朝时我国国力强盛,催生了很多雕塑艺术大师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雕塑行业得到了佛家和 皇室的认可。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与宗教色彩,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至今很多雕塑家们都经常临摹仿制其中的一些作品,唐朝的力士雕像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现今的佛像和力士雕像大多为唐朝的形像,没有太多改变。可见唐朝的雕像读后带的影响。

佛像的发展史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 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法国雕塑发展史

兰斯大教堂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巴黎圣母院。这里曾经是法国第一位国王Clovis克洛维接受洗礼的地方,而从1027 年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这里也是几乎每个法国国王举行他们加冕仪式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一次莫过于,1429年圣女贞德护送查理七世来这里加冕。 建筑特色 兰斯大教堂

这是一座从公元13世纪便动手修建的教堂。在其3段式构造的教堂正面,高高矗立着2座左右对称的尖塔。每当夕阳西下时,整座教堂便沐浴在金黄色的光辉之中。遍布教堂外墙的花纹及雕像也非常美丽动人。特别是正面中央大门右侧的四尊立像,更是哥特式建筑鼎盛时期的杰作。仍然是正面部分的作品《微笑的天使》 ,《玛丽亚的侍从》, 《圣约瑟夫》等,也全都是优秀作品。由于建筑的平面图是经过严格计算过的,达到了近乎完美无瑕的左右对称。在教堂的一角,有一座背后竖有军旗的圣女贞德塑像(Statue de Jeanne d'Arc)。她在奥尔良解放后,激励胆小的查理七世勇敢地前往兰斯,并在这里完成了加冕仪式。加冕时贞德也在现场。翌年,她在贡比涅被捕,并被送往鲁昂。1431年,年仅19岁的贞德被处以火刑。在贞德被押期间,当时的国王未曾做过任何营救她的努力。教堂结构大教堂前有一个开阔的广场,由于城中并无高大的建筑,教堂更有拔地而起的气势。兰斯大教堂的建筑结构就像巴赫的康塔塔,在飞拱柱烘托的教堂顶部,密集而细长的大小尖塔重重叠叠,浑厚繁复的石头合唱层层递进,直上云霄,绵无尽头。整个大教堂就像一座博物馆,教堂内外布满了以圣经故事为主题的雕塑,共有雕塑2302尊,这些雕塑一直到13世纪末才告完成。阳光照射到教堂正面三座拱门上,拱门门洞斜 兰斯大教堂

面上一层层的尖券布满了雕塑,这些雕塑和拱门上方的雕塑沉浸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之中,随着光影的移动而变化,它们如同是被上帝之手借助阳光雕刻出来的一般。教堂大门正面的北侧有一尊名为“微笑天使”的雕像,由于雕像神情甜美,造型极为生动,现在已经成为兰斯城的象征,被称为“兰斯的微笑”。到达兰斯的时候,正值教堂的外立面进行维修,“微笑天使”被脚手架遮挡,细心的主人特地在脚手架外面立了一块指示牌,上面贴着“微笑天使”的大幅照片,以飨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教堂内部,除了圣徒的雕塑之外,更多的是一组组完整的圣经故事雕塑。环绕着正门有一组雕塑以时间顺序,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排列,如同连环画一般展现了耶稣诞生前后的故事。兰斯大教堂内部要比在室外明亮温暖得多,教堂中舱长138.5公尺,高38公尺,修长的束柱共分三层,巍峨壮观。沉重的石头在建筑师的配置之下,于华丽中显出轻巧、明快的韵律。圣母礼拜堂里有一尊不为人注意的圣女贞德塑像,塑像背后竖有军旗。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圣女贞德带领法军解除了英军结束对奥尔良的围困,1429年7月17日,法国王太子查理在兰斯大教堂被立为王。在天主教堂中为平民建立塑像的例子并不多见,由此不难看出圣女贞德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每年6月初的周末,兰斯人都会举办盛大的节日来纪念她。祭坛左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架巨大的管风琴,这是一架17世纪的管风琴,有6800多根管子。紧靠着管风琴,是一架15世纪的报时钟。每到正点,报时钟就会由木偶小人演绎圣母玛利亚到埃及的故事。建筑特色

兰斯大教堂

大教堂内的座椅也极有特色,座椅下部有一方藤条编制成的靠垫。这是专为祷告而作的精巧设计。只要把座位上层的坐垫翻起,信徒就可以十分方便地跪在下层的靠垫上,为心中的天主祈祷了。在一次大战中,由于德军炮火的猛烈袭击,兰斯的很多建筑遭到严重的破坏。兰斯大教堂珍贵的花窗由于事先被主教遣人拆下,得到了保护,但是其余三分之二的花窗还是无法避免被战火摧毁的命运。葡萄园主和香槟酒商为后来的重建慷慨解囊,出资赞助修建了彩绘玻璃、大时钟、排钟和中门雕塑。作为回报,大教堂的彩绘花窗上出现了极为写实的葡萄种植、收获和酿造的图案。在教堂内部的柱头上还以葡萄藤蔓和叶子来装饰,处处体现出了香槟之乡的烙印。

《微笑的天使》

大教堂巨大的玫瑰花窗承接着阳光,光芒透过斑斓的花窗照射到教堂内部,像时针一样在墙面、廊柱和座位之间移动,浮动着奇丽的色彩。在阳光照不到的教堂深处,有着挥之不去的阴影、摇曳不定的烛光和沉默的祈祷者。大教堂北侧的玫瑰花窗被设计成时钟样式,在最上端12点的位置是上帝创造人类,11点的位置是亚当遇见夏娃……12个格子依次展现了创世纪的故事。兰斯大教堂的花窗汇聚了不同时期的作品,有13世纪的大玫瑰花窗,也有一战之后现代主义绘画特征的彩绘玻璃,1974年,大教堂更是邀请著名画家夏加尔设计了圣母礼拜堂的花窗图案,漂浮的人物造型、稚拙的绘画风格为大教堂增添了新的魅力。

兰斯大教堂

梁柱已经让你觉得有些飘飘然了,而高挑的拱顶还在不断地把你的视线向上提升。你只有一种感觉:这里就算不是天堂,那离天堂应该也不远了。奥古斯特·罗丹面对兰斯大教堂曾经发出这样的赞叹:“浮士德想必配得上得到住在这座杰作的门内、房里、窗前、影中的特许;这一杰作的壮丽使这条街、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更加完美。”不难想见国王当年建造这座教堂,是何等地希望建成一座见证法兰克王朝世代相传的永久建筑。多少荣耀功勋,多少枯骨残骸已经随着帝制一起灰飞烟灭,只留下这宏伟的历史陈迹,惟有发黑的石头雕像日复一日地从高处俯瞰着广场上的芸芸众生。兰斯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它和巴黎圣母院,沙特尔 Chartres 大教堂,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 大教堂,亚眠 Amiens 大教堂和波维 Beauvais 大教堂一起翻开了人类建筑艺术史上新的一章。在我看来,任何其它风格的教堂,包括之后出现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都不如哥特式教堂那样充满神性。步入一间哥特式教堂,空间立刻变得深奥莫测起来。历史背景公元498年圣诞节,圣雷米主教在兰斯主持了法兰克第一个国王克罗维的受洗仪式。以后这里成为历代国

兰斯大教堂

王加冕、证明法国王室合法权力的圣地,先后有25位国王在此加冕。惟一例外的是,自封为皇帝的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为纪念圣雷米主教为克罗维受洗,兰斯从1211年开始建造大教堂,1241年落成。和兰斯大教堂一起成为历代国王举行加冕仪式的地方还有圣雷米教堂和圣雷米修道院。从1991年起,这三座建筑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兰斯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同属哥特式教堂建筑,但其雄浑的建筑形态和建筑尺度都在巴黎圣母院之上。大教堂既是兰斯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法国最美丽壮观的教堂之一。建筑师于格·利贝热(Hugh Libergler)死后获殊荣葬在大教堂内,墓碑上镌刻着大师的形象,右手捧着象征他的职业的大教堂模型,左手拿着直尺、三角板和指南针。编辑本段历史事件现在的大教堂是经过三次修建以后的最终定型最初的大教堂建立于公元世纪。公元400年时,尼盖斯(Nicaise)大主教在市中心建立了他的大教堂,为了圣母玛利亚的荣耀。后在496年,法国第一个国王克洛依在骑士们的保护下在此加冕。大教堂在公元9世纪时开始进行第二次修建。德国籍的爱伯(Ebbon)大主教进

雕像

行大规模的维修。在835年,由于政治上的麻烦他被驱逐出境,维修工作也因此中止。元841年,夏尔二世经过兰斯将修建任务传达给了汉克马(Hinkmar) 自于圣德里修道院的汉克马不仅决定重建大教堂,也希望他成为法国国王加冕的圣地。随后的阿德贝龙大主教(Adalberon)在教堂存在的中殿基础上加入了两个旁殿。从1140年到1160年,桑松大主教(Samson)在年轻的路易十七的指令下又着手重建大门和祭坛。1210年5月6日,一场蔓延全城的火灾摧毁了大半的城市建筑。第三次修建是在国王菲利普的指令下,奥贝大主教(Aubry de Humbert)于1211年时在一片废墟上开始动工。兰斯大教堂的西门兰斯大教堂的西门的重叠繁华的造型引人侧目;尽管她的雕塑艺术的多元化令人吃惊,但是整体看上去却是惊人的和谐。大教堂顶部的两个钟楼是稍后在建筑师格那(Collard de Givry)的指导下于15世纪时才修建

雕塑

的。南部钟楼于1435年竣工,北部钟楼于1472年竣工。

外国雕塑发展史

16世纪英国保留下来的雕刻作品很少,仅限于一些半身像,而且其来源也难以确定。这之后英国的雕刻作品主要是墓碑雕刻。当时英国的墓碑雕刻主要垄断在低地国家来的雕刻世家手中。英国最为著名的本地墓碑雕刻家是尼古拉斯通(NicolasStone,约1587—1647),他曾师从荷兰的雕刻家克塞尔(Handrikdekeyser)。他创造了一种较为成熟的半身像雕刻样式。17世纪后期,雕刻的题材比过去广泛,雕刻家们的水平也普遍比以往有了提高,但并没有形成一种的成熟风格,主要还是模仿欧洲大陆的雕刻风格。这一时期的著名雕刻家有布西奈尔、基蓬、西布尔。雕刻家皮尔斯(Edwardpierce,1635—1695)在1673年曾为克里斯托伍伦爵士创作了优美的半身像,这件雕刻是17世纪英国最出色的雕像。

18世纪,英国的勃灵顿勋爵对仿古雕刻发生了兴趣,当时恰好有一些佛兰德斯雕塑家由于得不到路易十四的保护而迁居英国,他们的作品对英国雕塑影响很大,为其带来了欧洲大陆艺术的活力。这些雕塑家中有里斯勃拉克(JohnMichaelRysbrack,1694—1770)和彼得席梅克尔(PeterScheemakers,1691—1781)。1723年里斯勃拉克根据贝洛里和巴托利的《古罗马的崇敬》为坎宁顿宫作了一件高浮雕《罗马的婚礼》;他还为英国贵族诺廷汉姆伯爵制作了英国第一件古代风格的半身像。

这一时期的墓碑雕刻在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人物都穿上古代的服装,并在金字塔形的背景前摆出各种不同的姿势,但在艺术风格上却是富于动感的巴洛克式。

1720年到1755年间的英国半身雕像有了很大发展,在艺术水准上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绘画半身像。鲁比利亚克(约1705—1763)的墓碑雕刻在处理手法上受到当时风靡欧洲大陆的洛可可样式的影响,他擅长塑造上了年纪、容貌丑陋的男子半身像。约瑟夫诺勒肯斯(1737—1823)也是当时很有成就的肖像雕刻家,他所作的肖像雕刻风格多样,从严肃的古典风格到巴洛克风格的作品都有。他为福克斯和皮特所作的肖像是其代表作。

18世纪的英国雕塑同意大利和法国雕塑相比有些差距,但艺术水平还是相当高的。特别是1768年皇家美术学院的建立,对英国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750至1760年英国雕塑家约瑟夫诺勒肯斯(Nollekens,1737—1823)在罗马整整呆了10年,此间他创作了半身像《洛伦斯斯特恩像》,在这件作品中出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迹象。

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

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悠久,陶塑作为雕塑艺术的先驱,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前的陶塑,题材多为动物也有人物的塑造,手法多为在器皿、瓶罐上的装饰性雕塑,这时期的陶塑作品给我们的印象是形象单纯,风格质朴,造型简单,充分体现出先民们的自由、随意,不带有任何的拘束性。到了先秦时期,陶塑仍然以小动物形象为主,有刻画在器皿、瓶罐上的,也有独立陶塑形体。陶塑一开始在器皿、瓶罐上的出现是实用和美观的结合,经过进一步发展它的功用则演变为纯美观,作为装饰品供人们欣赏,脱离了实用。因为有了陶塑的出现,才有了日后的雕塑艺术的发展,陶塑艺术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远古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 关键词:雕塑 陶塑 史前 先秦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我们的先民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仅打造了用来谋生的劳动工具,还创造了具有审美意义的雕塑品。不同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留下数不胜数的伟大的雕塑品,我们从中读解人类的历史,读出许多竹帛简牍之外的东西。的确,雕塑以它特有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记述着历史,补充着文字无法言说的部分。 火的使用,是人类在蒙昧时期认识和驾驭自然能力的第一次成功体现。火光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温暖,也照亮了他们所居住的洞穴,增强了防御猛兽攻击的能力。通过长期用火经验的积累,对火利用有了进一步认识,制陶技术的发明正是人类认识和利用火的结果。先民们在劳动中常与泥土打交道,发现浸湿后的粘土有一定粘附性和可塑性,又无意的发现偶然落入火中的粘土块被火烧制得非常坚硬,从这个现象中启发人们去尝试制造陶器,由此,陶制品在原始社会的应用也相当广泛。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陶的发明和创造被世界公认为是人类第一次把自然界的物质,通过改变物理和化学性质而产生出新的物质。陶的发明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开始迈向文明。而陶塑艺术几乎与制陶工艺同步产生。 陶塑作品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就和大量陶器同时被发掘出来。陶塑的出现一开始是作为陶器上的附饰物,也可以说是一种装饰雕塑,如陕西洛南出土人头形器口红陶壶,壶口捏塑成微微昂首的女孩头像,形貌颇为秀丽。还有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原始时代的陶塑,根据用途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用具的装饰,如陶器的盖钮、把手、器身等部位的立体雕塑装饰。这类造型的器物盖,人物面部的刻画多极为夸张:有的表现天真无邪的童子,有的表现须发横生的壮汉,或者垂垂老矣的风趣长者,并且大多是塑其形而绘其神。这时期的陶塑中最令人惊奇和振奋的,当然也正是那些极具抽象意味的动物体形器。因为它们代表着原始艺术从视觉上力求真实的写照,开始升华到美感的抽象。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的一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鹰鼎堪称是原始时代晚期的雕塑杰作。另一类是用于原始宗教的雕塑,作品是作为图腾崇拜的偶像或出于巫术礼仪的需要而塑造的,如图腾、神像。辽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发现的两件小型的陶塑裸体孕妇立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突出的意义。这些陶塑都不带有任何的功利作用,也缺乏图腾所应有的深沉与庄重,但是却体现出原始先民们的创造性,我们可以注意到他们对形象的摄取,凡是他们感兴趣的人或动物都以泥加以捏塑。经过仔细观察塑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器物。原始陶塑的无穷魅力在于其蕴涵于简洁、概括和纯朴中对泥土、对生活、对一切自然之美的艺术冲动。这就是陶塑的开端。

关于“中国佛像雕塑发展史(雕塑的起源以及发展史)”的具体内容,今天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更多

免费获取咨询

今日已有1243人获取咨询

免费咨询

热门服务

更多
暂无数据